the real power


四月中到五月初,二十一天的北歐考察終於結束了。 對自己在開店將近四年之時,能夠出國,到另外一個咖啡領先的世界看看,確實也為我的事業規劃,注入了大量的興奮劑。很高興看到,其實大家都在這一行裡頭奮鬥、前進,雖然用的方式或許不同,但是目標卻是一致的。

感謝mojocoffee的工作夥伴,可以讓我放心出國考察。這趟考察對我來說,具有十分深刻的意義。美國市場的蓬勃,是眾所皆知的。但是當提到去北歐考察咖啡店,對很多人來,倒成十分陌生的一個角落。但是假如你夠專注在世界咖啡市場的發展,你會發現,這是一個長久以來被我們遺忘的角落。許多國際級的比賽,比如World Barista Championship或是世界杯測大賽的前三名名單,你會發現北歐選手的密度之高。到底是環境造就了一切?還是咖啡從業從業人員本生的奮進不已?

感謝網際網路和英文的普及,我連絡上了幾位關鍵挪威和丹麥業者,願意接受我的訪問。這些業者中,有幾位又熱心地為我和幾位世界級的人物見面。其中包括了幾位世界咖啡大師比賽(WBC)的冠軍選手,和幾位在世界咖啡領域有卓越貢獻的業者前輩。和這麼多具天分,更具野心的新朋友聊天,讓我了解他們的事業歷程和未來規劃,也作為督促自己的方向。也希望能夠為我周遭的朋友們,帶來新的視野。

假如這趟旅行是咖啡之旅,不如說是咖啡產業之旅。我除了想知道領先國際舞台的咖啡,到底是以什麼樣子呈現之外,最大的目的,是想了解這個獨特的區域裡頭的專業人士,是怎麼看待這樣的一個專業。

除了咖啡口味喜好的差異外,最令我吃驚的是,很多人覺得Barista這份工作,在看似咖啡產業大鳴大放的北歐國家,仍然擁有一份與台灣觀點差不多的職業觀點—薪水不高,不適合終生投入。所以很多baristas,他們面臨到外界的眼光,一樣是缺乏尊重的職業聯想。這和台灣來說,差異真的不大。最大的差異,我想是來自於baristas本身的企圖心,他們願意用行動,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。在旅程之中,我遇到許多國家和國際級的冠軍選手,起先我會以為,或許是天生環境的問題,所以造就了不一樣的職業水準。深談之後,我發現,台灣很多朋友誤解了許多現實面的問題。這裡的環境相同坎坷,因此很多baristas非常清楚,自己也必須要投入地更多,才能夠在這行理出人頭地。

訪談的字裡行間透露,環境固然是重要的因素,但是個人的事業野心,才是帶領這個地方的咖啡產業成就別於他地的主要原因。當然,這可能未必大眾觀點,畢竟我所遇到的幾位朋友,都在業界擁有非凡的成就。但是你換個角度想,就是因為他們動機和野心都比其他人來得強,所以他們也獲得相對比別人高的成就。Barista除了在工作場合的學習外,努力參與區域和國家barista大賽,除了希望能夠在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外,在比賽的過程中,他們可以認識更多的同行朋友,達到難得地交流機會。

北歐的國家,地理位置接近,國家間也有年度大賽,比方說Nordic Barista Competition,就是北歐的幾個國家所傳連的國家團隊比賽。這又達到了國家與國家間的交流。很多台灣朋友都會羨慕這樣的環境,但是別忘了,這樣的比賽,所建立的最根本基礎,除了對barista這個職業的專業共識外,還有使用英文溝通的共識。北歐每個國家,都擁有自己的語言,因此在跨國場合中,還是以英文為溝通工具。甚至於這次我所參觀的丹麥Barita大賽中也發現,由於裁判是來自多國的咖啡專家,因此選手也必須以英文溝通工具,使用第二語言流利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,與裁判溝通,無形間也讓我這個從台灣來的訪者,進入了這個無國界的專業裡。

這個地方,在國際級大賽的參與頻率都相當高,成績也特別優越,所以常常可以遇到很多選手,其中也不乏許多冠軍。遇到這些冠軍朋友,我最喜歡問的是,在這個明星barista密度如此高的地方,冠軍的title,是不是為你的職業生涯有所幫助。很多選手都表示,參加國際級的比賽,得獎的頭銜很難說到底有沒有對職業產生幫助,但是不可否認的,因為比賽的關係,所以讓他們可以遇到更多頂尖的對手,彼此觀摩,對咖啡這個領域長久深耕,絕對有很大的幫助。認識更多在這個領域的頂尖份子,也讓他們可以獲得更多更豐富,也更新的業界之訊和技術。有一些朋友,更希望藉由比賽來接觸更多的人脈,打開曝光率,這樣多少對將來自己的事業規劃會有幫助。

Tim Wenbodoe是2004年的世界冠軍。在他得到世界冠軍前,他總共獲得了三次挪威大賽冠軍,和一次世界咖啡杯測競賽冠軍。他的訓練師,也是挪威知名的咖啡烘焙廠Solberg and Hansen的Head Barista,Willy Hansen提到Tim當年的情況,他說: “Tim知道他要的是什麼,遠在他得到這些頭銜之前,就知道了。他用他自己的方式,不斷地透過競賽,吸取新的知識和技巧上的修正,得到了世界級的頭銜和肯定,如今正要實現他自己的願望。” Tim今年28歲,行為舉止中,透露出一種冠軍的自信,但話語中的字裡行間,卻透露出無比的謙遜和廣大的視野。得到世界冠軍兩年後的今天,他正在籌備屬於自己事業,小烘焙廠,咖啡店,和咖啡學校,預計今年七月可以正式步上軌道。事業開始之後,到底他的獎盃能夠幫助他們多少?我會相信這些獎盃對他們真正的影響,是來自準備比賽的過程,而不是最後給予的認定。

在行程中,有見到許多經營者,我會問他們,在一個擁有這麼多明星吧台手的國家裡,你是否願意付給這些人多一點的起薪?答案是殘忍地否定。Mooca/ Java的旗下,擁有三位具冠軍抬頭的barista,但是她說,她要求每一個認可過的barista,一定都要有這些冠軍的工作水準,冠軍並不是店裡表現水準的認證;其他員工也並不可以因為不是冠軍,而做出比較差的咖啡。在店裡頭,得做得更多,才能夠有更優渥的薪水。當然,她還是鼓勵員工參加這些比賽,因為這些比賽除了可以讓這個職業裡的人得到更多的交流外,也可以促使他們在工作的時候,擁有更細心的態度製作飲料。

當然,我也和一些barista討論到環境資源的問題。很多台灣朋友會覺得,這裡的barista因為擁有更好的專業教育機會,所以可以擁有更多的成長資源。其實這樣的觀點,也是令他們不以為然的。我所遇到的傑出barista中,固然有少數幾位,是擁有公司團隊在為比賽訓練和支援比賽,但是有更多barista卻是從平凡,甚至於惡劣的環境中,脫穎而出。他們比別人更專注國際專業知識的交流,比方說網際網路的論壇,或是專業雜誌等。同時,他們也在值勤時間之外,投入更多的練習,而且持之以恆,才能夠在競賽擂台上出人頭地。更讓我相信,光擁有對咖啡的熱情,是沒有用的。真正的熱情,加上企圖心的趨駛,才能夠把你帶到比別人更閃亮的光環。

2005年挪威Barista大賽冠軍,Gunnhild,就跟我說,“不要把每個人都當作這麼幸運,並不是每個北歐選手,都擁有一個團隊在你背後打拼。我每天下班,必須停留在公司,自己練習四個小時,持續六個月,好不容易得到挪威冠軍的時候,公司裡的錢只夠讓我和我老闆一起扛行李過去。連我用的磨豆機都得和美國的同行借,能借到什麼機器,我一點概念都沒有。不過這就是Barista吧。我們的工作,就是在任何的環境裡頭,都能夠煮出好咖啡。”Gunnhild最後在世界大賽中獲得第六名的肯定。如今他在Den Gyldne Bonne這家烘焙廠中,負責客戶的員工訓練。她希望能夠讓咖啡的知識教導給更多人,讓更多女性的barista得到更多的專業尊敬和曝光。 現在正在挪威Oslo的Mocca/Java上班的Charels和Anne,分別是2005和2006年瑞典杯的冠軍。在投入職業生涯三年到四年後,他們決定在光環還在發亮的時候,回到瑞典,開始他們的烘焙和咖啡店事業。他們很清楚,自己的事業,唯有靠自己掌控。他們也希望比挪威的專業咖啡精神,帶回家鄉深耕。

對職業的熱情,更不是掛在嘴上。熱情必須融合動力,才能驅動事業和產業成就。 有許多時候,網際網路上,已經透露出足夠的訊息,讓我去了解這些菁英的想法。這趟旅行最珍貴的地方,就是讓我知道,這些人是言行合一的。當我們不斷地説,希望barista這份工作,能夠得到更大的尊重,能夠與國際接軌的同時,我們到底做了什麼讓大家能夠對我們更加認識?這趟旅行,告訴我,你要得到別人的尊敬,你必須要先尊敬自己的專業。 。專業包括小到自我學習和分享的能力,大到提升產業競爭力。只有自己,才能夠掌握的未來。這也這讓我想到,電影裡頭學到的一句話:“real power is not given. It must be taken. ”唯有透過自己去爭取到的力量,才是真正的力量。北歐的這群朋友,似乎的做到了。台灣的朋友們,該輪我們來作些什了了。

留言

Marco Ma寫道…
我是很想回些甚麼,但是.....你知道,有的時候總覺得應該是這一行裡的人才能講出該講的話的。我們很容易為別人的成功找理由,常常忘記了自己到底比人家少做了些甚麼。

我一直覺得,不管哪個行業,不管哪種比賽,冠軍多的地方,一定也是最殺戮,最血腥的地方。相反的,就是好混,才出不了冠軍吧。
neilpeng寫道…
看完感覺好熱血喔~~~
CafeDUET寫道…
昨天在店裡,不小心聽到您從北歐考察回來,想今天可以跟您好好聊一聊!沒想到【公休】。文章裡的氣勢與熱情,實在沒法跟昨天看了您的Probat機器,您還笑笑說【賺錢而已,沒有什麼志業】連想在一起!
對我來說,完全沒有任何營業經驗,有一點點熱情的人,自我訓練的部份,可以雙管齊下的是英語能力的加強!但是在大環境的競爭下,就交給自由競爭市場吧!畢竟台灣一年的哪飛飲用量,還是只有日本的1/6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