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at little tiny hole...


激怒我,也是讓我開始要搞清楚限流閥的第一台咖啡機,是Strada EP。我會買這台機器,純粹也是想說老外都在講變壓,變壓應該很有趣。我有一個客戶買了一台,基於對咖啡機的好奇,我也跟著買一台。
我買了EP後,蜜月期沒多久,我就開始對機器有諸多質疑。變壓機有趣的地方當然是變壓,但是我會設想到的是,假如不需要變壓,這台機器能就當作是一般機器使用嗎?我發現,這台機器,無論是變壓,還是非變壓,煮出來的東西,都差強人意。市面上,可以用EP煮出我覺得滿意的espresso案例,也少之又少。我開始思考,問題到底在哪兒。
在這個時期,我跟Stacy Kao沒事就是設計實驗,然後大量取樣,用迴歸分析啦、一些簡單的敘述統計,觀察萃取的狀況。我發現很詭異的是,Strada EP煮出來的敘述統計解讀,都不是太漂亮。陸陸續續的,我爬了很多文,發現老外其實也是對這台機器很不爽。總之,後來不知道這條路怎麼走,讓我慢慢地察覺,機器的問題,可能出現在WD值:原廠沒有配備限流閥。在許多台灣總代理協助下(抱歉,我實在不知道他們願不願意俱名,所以我先匿名好了),把GS/3的限流閥裝上Strada EP的其中一個沖煮頭。兩個爐頭,一邊有裝0.6mm restrictor,一邊沒有,沖煮相同曲線(盡可能模擬迴轉幫浦的狀態,30秒,9bar降到8.5bar左右),兩邊交叉取樣各20組,分析敘述統計結果。我發現,沒裝限流閥的,根本就是shit,煮咖啡跟丟銅板差不多。之前就知道WD值會影響到隧道效應。只是沒想到,對espresso的製程改良,可以提昇這麼多。總之,在這之前Jim Schulman有做過的,更高級的濾杯統計分析(他用的模型就更高級了,我無法),發現其實VST這種直桶濾杯,本身也是邊穿王。當大WD加上直筒濾杯,邊穿王加邊穿王,整個宇宙大邊穿;而原廠給你的配備就正好是這樣!所以,出來的咖啡,自然水、自然雜味多。這一路的取樣,也不斷提升Stacy跟我的實驗設計能力。
往後日子,什麼填壓器形狀啦、整粉不整粉、整粉器啦,我們可能就都會說,下午取樣。然後花一個下午,做A/B testing。我們嘗試著去利用數據結果到吧檯裡,而不是解釋數據的結果(更感謝Marco, Jumbo一路的心理輔導)。
過了沒多久,我買了Slayer。我不知道為何我就是會想一直買神機,然後一直想辦法打臉。大概是Jim S.打臉VST之後,我用最真誠的心,來致敬這位不是咖啡人的咖啡大師最好的行動吧。一方面來說,我對我推薦的商品,其實也總是希望可以更深入了解。畢竟我想要給客戶的是一個soultion,而不是一台機器。
我喜歡Slayer,是因為它可以做很誇張的小水量預浸。經過Strada EP的交手經驗後,我對Slayer更可以理解flow profile隊避免隧道效應的實質幫助(至少對縮小變異數這件事情)。而且,我也深深覺得flow profile會是一個對萃取有幫助的方向,而不是pressure profile。所以我對Slayer的沖煮抱著很大的希望。是的,假如你用Slayer shot的標準方式來沖煮中淺焙,他們的有夠好喝。我真的覺得喜歡淺焙的人,這個真的是一個目前我知道最好的solution。透過誇張的預浸,讓萃取率拉高。所以淺焙咖啡會變得超甜。所以我也常跟朋友說,淺焙我也很愛,但是我實在不愛那種甜味發展不完全的淺焙espresso。假如你喝過slayer shot搞出來的淺焙藝伎啦、肯亞啦,那種濃稠,充滿甜味與尾韻的風味,你真的會愛上他。這也讓我更堅信,好喝的淺焙,其實很花設備錢。
好,先不管淺焙Slayer shot。我店裡的神主牌是mojoblend啊!中深焙的mojoblend,其實無法使用預浸來沖煮。所以必須要直接開啟到沖煮段。只是 Slayer WD=110,限流閥是0.7mm的,這個水量,非常容易造成隧道效應。這點我實在搞不懂,為何不是0.6或者0.5mm的。我猜啦,因為Slayer的理念就是:幹,你要煮咖啡,就是要煮Slayer Shot。所以針閥預浸後,後段全水量確實WD就不是這麼重要。只是,我店跑雙配方:一深一淺。所以我還是會用到不預浸的沖煮方式,這時候,一個合理大小的限流閥,就會超重要。
基於Slayer的設計理念,加上用戶機器用水品質不一,0.7mm確實是會比0.6或0.5好太多了。不過,在很多人的幫助下,我就去搞了一顆0.5mm的限流閥,把機器WD活生生地往下拉到65ml/ 10 sec. 好不好煮?Heavenly好煮!最近的mojoblend espresso,在我們細心的呵護下,呈現一個超甜美的狀態。現在,中深、中淺,兩者皆得到解決方案。我愛Slayer。
人生是拿東西換來換去後,得到的結果。0.5mm可以盡量避免隧道效應,那對機器會有不良影響嗎?有:水不夠乾淨,可能就會塞。所以0.5mm的安裝環境,我們幾乎都會建議必須要中空絲膜或者更高比例的淨水,才不會造成可能的堵塞。假如難喝,卻有一至性,那至少還是個可以預期的難喝。但是隧道效應的咖啡,是無法預期的。他會造成每杯口味的落差。避免隧道效應,一直都會我在看機器、改善流程、導入工具時,認真思考的部分。還是很多朋友問我,那用RO水,咖啡不是會比較不好喝?我總是回答:Hey brother, 隧道效應的咖啡,才是他媽的難喝。
後記:
1. EP加上0.6mm限流閥後,整個萃取效果大改善。LM原廠為何不願意出廠就加裝,仍是個謎。
2. EP有一個惡名昭彰的程式,叫做feed back loop。簡單說,就是一個追壓程式。這個程式在沒裝限流閥的時候,其實是會加速脆弱粉餅崩壞。LM後來也出來了一個韌體更新,可以讓使用者關閉FBL。有趣的是,加裝限流閥後,FBL居然可以有效改善變異數表現!
3.你可能以為我討厭Strada。其實不會。因為我已經把我討厭的點解決了。剩下的部分,我還蠻愛的。

Slayer原廠限流閥。其實很精緻。
0.5mm的OEM限流閥

最後自推一下,每次都超難招生的課程:
中階義式咖啡:玩弄萃取率
進階義式咖啡:隧道終結者
假如你覺得這幾篇文章還有價值的話,希望下次可以在課堂上見到您。

臉書搜尋:Scott's Laboratory

留言

熱門文章